会有一些人因为职责在身选择了奔赴远方,因为心之所系,甘愿在酷暑中挥汗如雨,甘愿在严寒中瑟瑟发抖。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航空报国精神。今天我们来看看外场人的那些事。
10月的一个夜晚,我们的战机“生病”了,外场保障人员立即召集到一起赶往现场。山下的气温很低,呼啸的寒风打在脸上,北风凛冽寒冷刺骨。
没有机棚,没有取暖设备,但是爬上战机的每一名外场保障人员都没有退缩,大家都坚守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
到我的工作了,电缆的密集让我麻木通红的手无法将每根线束扒开来检查,热风枪也始终达不到能够正常的使用的温度。消极的情绪开始蔓延开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的不灵活和工具的不给力,让我开始感觉自己无法胜任这项任务。
虽然大家都只擅长自己的专业领域,但是成飞是个“大家庭”。抬头一看,一圈“人墙”搭起来了,进风口被成功挡住了,热风枪终于起作用了。
看着一个个打着寒颤的脑袋,我的心里不禁涌出一股暖流,手下的工作也开始争分夺秒地进行着。
奋战两个小时,抢修排故结束了,但是大家悬着的心还未落下,确认战机通电无故障后才纷纷跑进休息室里取暖。
我的手在一个小时后才停止颤抖,但是我们大家脸上洋溢的都是开心的笑容,我们都是从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奋斗的目标聚集到一起,能够在第二天一起看到“雄鹰”凌云盘旋,心中那一份温暖与希望油然而生。
我们怀着相同的志向来到这里,在同一条道路同一个志向中行走努力着,哪怕大家分布在祖国的边边角角,哪怕千里之隔,外场保障的任务都让大家好似沐浴在同一场风中,有风,“雄鹰”就能起航!(航空工业成飞 李彤彤)
外场任务常常紧急,往往当天就要求赶到外场对接,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但多年之后回忆起来,却觉得印象非常深刻,滋味丰富。
你见过这样的茶具吗?它在外场可是神器。六点半进场,七八小时后才有时间喝水。
室外温度零下十八度,感觉手已经不太听使唤了。一口暖暖的红茶可以瞬间赶走寒冷和疲惫。
塑料盒可以迅速导热,凉得快,还可以暖手。让你在机棚中早已冻僵的手指得以复苏,变得灵活起来。如果在外面需要待一天,它就是茶具饭盒二合一,功能最大化。
结束工作,背着行囊往驻地走,街道两旁的商铺已经打烊。昏暗的街角处一个冰糖葫芦摊,能轻轻松松实现糖葫芦自由,瞬间产生的多巴胺治愈了一切。
下一站我会去哪里?又会接到什么样的任务?又会遇见什么样的故事呢?(航空工业自控所 田蕾)
2023年初,团青群里发布了一则志愿者招募信息:“公司计划于明天早上试飞转场,需要志愿者检查跑道,请大家踊跃报名”,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报名声,我也荣幸地成为了其中之一。
4:30进场,当我到达集合点时,发现大家都差不多到齐了,我们搓手跺脚,抵御着南方冬天的魔法伤害,通勤车窗上结满了霜花。
4:50到达跑道,下车后一股冷风迎面吹来,有人连续打了几个喷嚏。现场机务老师傅向我们说明了跑道的检查要求,然后大家开始工作。
5:00,老师傅不停地嘱咐我们:“一定要仔细检查,跑道上一颗小小的石头子、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可能会导致高速起降的飞机爆胎,轻则冲出跑道,重则机毁人亡。”我们目不斜视、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几率发生的风险。
5:30,对讲机里传来声音:飞机马上拉到停机坪。老师傅回了句“收到”,然后他默默地拉上了棉衣拉链,带着我们疾行。
5:50,终于回到了停机坪,几架待飞转场的飞机排得整整齐齐,机务人员正井然有序地进行试飞前检查。
8:00,早餐过后,指挥员引导战鹰依次进入跑道,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它们腾空而起,这一刻,我清晰地感受到身体的血液在沸腾。
我说:“因为爱啊,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太棒了!”(航空工业长飞 蒋敦亮)
那是三年前的初秋,我和同事两人在陕西出差。突降大雨让人措手不及,同时也给外场保障工作带来了阻碍,由于担心工作进度,我向部长汇报了这一情况,部长说:“快去买两套雨衣,要买分体式雨衣,一定要是厚实的,质量好的。这样穿着不仅遮风挡雨,还能御寒,干活也方便,出门在外一定要保重身体。”
有了部长的暖心交代,我和同事到超市买来两套分体式迷彩雨衣,穿在身上非常合适。
大雨下了一个星期,气温降了又降,有了雨衣加持,我们的工作进程一点没有耽误,我和同事的身体也都健健康康。
最近,我和同事又接到该驻地保障任务。同样的天气,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队友,我们带着同样的两套雨衣执行任务。打开雨衣,往事如风,穿在身上,就想起匆匆过往。
外场工作的时间、地点、各种突发情况总是让人措手不及,但领导的关心、公司的关怀像一股暖流。生活不仅有忙碌,还有爱我们的人。(航空工业郑飞 刘洋)
“通讯状态不对,发动机停车。”午夜12点,试车场咆哮的发动机声音安静了下来。这已经是航空工业沈飞试飞站外场保障团队为完成试验而经历的第二个不眠之夜。
试验需要连续记录数据,一旦中止,想要完成试验便又要从头开始,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飞机的绝对安全,现场团队在紧急磋商后,还是拉停了发动机。分析数据,排查故障,检查电缆,半个多小时后,发动机的咆哮声再次响彻云霄。
凌晨1点,披着星光,伴着蛐鸣,又到了每天的必经环节——推飞机,一行人推着飞机巨大的机身在机库门口前前后后挪移了四五次,终于安全地回到了机库内。凌晨两点,试飞团队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回到了驻地。这就是沈飞试飞站某外场保障团队工作的一个缩影。
“这是你在这的第几个中秋了?”“我是第二个。”“我都仨了!”中秋节当天,忙碌了一天的晚饭餐桌上,队员们互相打趣寒暄着。由于工作需要,小组成员们都长时间身处异地,只可以通过手机视频与家人团聚。
经历过长久的协作与相处,一起吃过身在异乡的团圆饭,整个试飞团队早已成了一家人,第二天大家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随着库外开车试验的结束,为期十多天的库内试验又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每天两班倒,吃在工作现场,24小时歇人不停机的连续工作已成新常态。
穿行在这小城的大街上,也许没有人会认得他们,没有人明白他们在做着什么,但巍巍青山,渺渺群星会共同见证他们对祖国航空事业的无限挚爱与忠诚! (航空工业沈飞 李成)
8月机场风速变幻莫测,给试飞状态准确计算带来极大困难,保障小组成员综合判读数据,开展技术讨论,为飞行提供较为可靠数据。
哪里有问题,保障小组成员就火速出现在哪里,他们凭借丰富的外场经验,精准定位、追根溯源,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他们同机务人员紧密配合,一起爬上爬下,反复调试,确保试飞工作顺顺利利地进行。绘就着属于新时代航空青年的航空强国画卷。(沈阳所 任子婧)
第一次执行飞行任务:凌晨3点大家从宾馆出发,没有过多的实操经验,新员工认真观察同事们的操作,专心聆听他们的指导。
王嘉俊看着无人机离地的瞬间形成的亮丽风景线,不禁感叹:“原来,这就是属于外场的魅力!”本次飞行是气象探测任务,下投多枚探孔仪,为西南气象研究提供大量可靠数据。
第一次度过外场中秋:在外场已一月余,今年中秋节,由于项目进度,王嘉俊自愿留守加班,看着同事们陆陆续续回家探亲,他的心情难免有些复杂。
但是,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不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吗,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我们这代航空人,更应不懈奋斗! ( 中无人机 朱海海)
从8月底到9月中旬,整个保障期间,我们应该露天工作,为了方便工作,我们保障人员和部队战士一起住在露天搭建的方舱里面。
大西北戈壁滩环境恶劣,白天地表温度有时达到60多摄氏度,晚上气温又急剧下降,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还要面临大风、沙尘暴天气,风力达到6~8级,即便戴上口罩也避免不了一整天下来嘴里、饭里进入沙子。
面对恶劣的环境,我们工作起来却不能有丝毫的大意,核对产品、维护监测等工作要认真仔细,不能有一点疏忽。饮食无规律,为保证演习顺顺利利地进行,要在飞行训练间隙吃饭,这时往往饭菜已经冰凉,一天吃上一顿或是两顿都是常态。面对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大家没有一句怨言,团结合作,克服工作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服从大局,全力配合保障,只为圆满完成此次任务,为“雄鹰”保驾护航。(航空工业宝成 贺乐乐)
2023年初,产品项目进入到研制的最关键时期,鹿文博作为项目团队骨干成员,白天在装配现场调试产品,晚上调整PROC,连续两个多月,经常加班到后半夜,第二天仍能在现场看见他忙碌的身影。
四月初,该型号进入到了试验阶段,他更是当仁不让,主动请缨,此次试验,持续三个多月,试验工作既枯燥又繁琐,由于没试验场地没信号,每天都处于“失联”状态,只能晚上结束工作后,匆匆给家里报个平安。
这半年多时间鹿文博没有一丝退缩: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新品是我们的饭碗,是国家的脊梁,这点辛苦算个啥”。看似一句简单话语,背后却是一名航空人的责任与担当!( 航空工业庆安 付兴)
中秋节的前一天,刚刚结束手中工作赶回驻地,还没等晁志华倒上一杯水,门铃声就响了起来。
门一打开,他却愣住了,门口站着的竟然是大半年未见到的妻子和女儿。久违的重逢,相视无言,唯有一个暖暖的、紧紧的拥抱。
作为航空工业陕飞客户服务部的高级技师,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外场生活。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几乎都要待在外地。
每一天,他都要在飞机引擎轰鸣声的陪伴下开始忙碌的工作:清点备件数目相不相符、核对账物相不相符,核对器材标志牌上的数字和履历本上的数字是否一一对应……
他说:“装备关系到产品,更关系到生命,我们干服务保障工作的,只能成功没有失败。”想到自己在工作日记上写过的那句话,似乎,眼前的夜也变得不再孤单了…… (航空工业陕飞 崔卜文)